2025年8月,成都世界运动会以233枚金牌、18项世界纪录的突破性成绩圆满落幕。这场持续11天的非奥项目盛宴,不仅创造了赛事历史,更以体育为纽带,推动城市能级跃升,书写了“办赛营城”的成都答卷。
赛事突破:非奥项目的极限狂欢
本届世运会共产生233枚金牌,中国代表团以52金81奖牌的优异成绩位列奖牌榜前列。攀岩速度接力赛场三次刷新世界纪录,中国组合邓丽娟/周娅菲在女子组比赛中以13秒28的惊人成绩夺冠,男子组储守宏/龙见国同样表现卓越。此外,武术套路、无人机竞速、力量举等项目频传捷报,意大利选手在力量举中举起352公斤,德国队在轮滑障碍赛中突破极限,这些数字背后,是运动员对“更快、更高、更强”的生动诠释。
科技赋能:智慧赛场的成都方案
赛事首次将“科技+体育”深度融合,打造立体化智慧赛场体系。无人机竞速赛场通过5G传输实现第一视角操控,时速超200公里的“空中F1”对决惊艳全球。场边,“成都造”机器狗、降温马甲等80余款科技产品集体亮相,国家超算成都中心更将算力应用于大熊猫保护,展现科技与生态的和谐共生。
文化交融:体育盛会与城市魅力的双向奔赴
赛事期间,成都以“世运家园”理念打造文化交流平台。世运村内,蜀绣、皮影、竹编等非遗技艺体验区吸引3万余人次参与,中医理疗、书画创作让外国运动员深度感受中华文化。城市文化体验线路则带领参赛者走进宽窄巷子、兴隆湖,品尝火锅、观赏川剧,美国啦啦操队员艾莉森·霍夫特感叹:“在成都,我们不仅比赛,更体验了熊猫、茶馆和烟火气。”
遗产延续:从赛事高峰到发展动能
国际世运会协会与成都体育学院共建的运动项目研究与推广中心正式揭牌,标志着世运会遗产开始转化。9个临时场馆中,兴隆湖沙滩赛场、东安湖体育公园等设施赛后将继续服务于全民健身,采购的579类2万余件竞赛器材将用于体育人才培养。数据显示,世运会筹办以来,成都年均举办全民健身赛事超5000场次,市民参与新兴运动比例提升至18%,体育人口突破980万。
当最后一项纪录定格,成都世运会留下的不仅是233枚金牌与18项世界之最,更是一座城市通过体育实现文化输出、科技突破与民生改善的综合答卷。从攀岩赛场的速度激情,到街巷中的文化慢游,成都正以世运会为支点,撬动“世界赛事名城”向“全球体育创新中心”的华丽转身。这场永不落幕的盛会,终将成为人类挑战极限、追求卓越的永恒见证。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